首页> 栽培技术

扬麦22生产技术规程-弱筋麦标准

发布时间:2017-10-18 11:14 文档编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弱筋小麦扬麦22生产的产地环境、籽粒品质、产量和产量结构、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和栽培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丘陵、及沿海沙土地区弱筋类专用小麦扬麦22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4404.1-1999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17893-1999  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

NY/T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851-2004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851-2004的规定。

4 籽粒品质

籽粒容重≥750g/L,粗蛋白质含量≤11.5%,湿面筋含量≤22%,降落数值≥300S,面团稳定时间≤2.5min(GB/T17893-1999)。

5 产量及产量结构

5.1 产量水平

产量(450~500)kg/666.7m2。

5.2 产量结构

有效穗32-35万/666.7m2,每穗实粒数38-42粒,千粒重38-40克。

6 肥料使用准则

应符合NY/T 496-2002的规定

7 农药使用准则

应符合GB4285-1989、GB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8 栽培技术要点

8.1 播前准备

8.1.1 种子处理

8.1.1.1  晒种

晒种(1~2)天。

8.1.1.2  选种   

人工或精选机去杂、去劣、去小粒,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1999。

8.1.1.3  药剂拌种 

每(8~10)kg用种用立克秀(16~20)g兑水500mL拌种。 

8.1.2 沟系配套

每(2~3)m开挖一条竖沟,沟深(20~30)cm。距田两端横埂(2~3)m,各挖一条横沟,沟深(30~40)cm,田块长超过100m的应加挖腰沟,沟深(30~40)cm,内沟与外沟配套相通,隔水沟深80cm以上,排水沟深100cm以上。内外沟灌排通畅。

8.2 播种

8.2.1 播种期   

适宜播期10月25日~11月15日

8.2.2 播种量   

适宜基本苗(15~18)万/666.7m2,播种量(8~10)kg/666.7m2,根据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种量。

8.2.3  播种方式   

板茬少免耕机条播,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25cm,播深(2~3)cm。亦可采用撒播或套播的种植方式。

8.3 施肥

8.3.1 肥料用量

根据测土配方要求施肥。一般推荐施用量:氮肥:折合纯氮(12~14)kg/666.7m2,磷肥:折合P205(6~7)kg/666.7m2,钾肥:折合K2O(6~7)kg/666.7m2;氮磷钾比例   N:P2O5:K2O=1:0.5:0.5

8.3.2 运筹比例 

氮肥的施肥比例以基肥:壮蘖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磷、钾肥基追比为5:5,追肥在主茎叶龄(5~7)叶期施用。

8.3.3 运筹方法

8.3.3.1 基肥

施45%复合肥20kg/666.7m2,尿素(10~12)kg/666.7m2。

8.3.3.2 壮蘖肥

越冬至返青期看苗施尿素(2~3)kg/666.7m2,捉黄塘促平衡。

8.3.3.3 拔节肥

在小麦基部节间接近定长、叶龄余数2.5叶时施,一般为3月10日~3月25日,施45%复合肥(15~20)kg/666.7m2。

8.4 病虫草害防治

8.4.1 防治策略

在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

8.4.2 防治措施

8.4.2.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换茬,清除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病虫滋生场所、压低病虫草发生基数。

8.4.2.2 化学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特点,选用高效、低残药剂,适时适量防治。并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防治对象:纹枯病、赤霉病、蚜虫和粘虫。具体施用药剂及防治方法见附录A。

8.5 抗逆

8.5.1 抗旱

播后墒情不适,当土壤耕作层20cm内含水量降至60%以下,需要灌出苗水,促进及时出苗。注意不可大水漫灌,以防烂芽、闷芽。

8.5.2 降渍

开挖好内外三沟,沟系配套,确保灌得进、排得出、排水通畅,雨止田干。出苗至返青期地下水位控制在0.8m以下,返青后地下水位控制在1m以下。

8.5.3 防冻、抗冻

8.5.3.1 冻害预防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强调镇压、覆盖、化控等措施防止冻害。

8.5.3.2 冻害补救

发生冻害后,根据冻害发生的严重度增施恢复肥。小麦拔节前受冻,一般不施用恢复肥,但拔节后发生冻害应及时补施恢复肥,减轻冻害损失。恢复肥追施数量应根据小麦冻害严重度确定,茎蘖冻死率(30-50)%,一般施用尿素(5~10)kg/666.7m2。

8.5.4 倒伏

扩行精播、培育壮苗,建立合适群体。返青至拔节期重防纹枯病,提高茎秆强度和韧性。  

8.6 收获技术

5月底至6月初,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收割,收获后需及时晒干扬净,籽粒含水量要求低于13%,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9  记录

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不少于两年。

附录

(资料性附录)

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小麦白粉病重发区。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小麦白粉病一直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目前已成为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常发性病害。尽管可以采用药剂防治,但培育高产抗白粉病品种是解决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扬麦22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1998年以扬麦9号(来自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为母本,白粉病抗源97033-2(江苏省农科院选育的抗白粉病的中间材料)为父本杂交,再连续二次回交,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株选系于2005年秋育成新品系扬06G5,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4)。该品种高抗白粉病,矮秆抗倒,为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适宜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扬麦22种子生产目前尚无国家和行业标准,鉴于该品种已开始在长江下游推广应用,为了规范扬麦22无公害生产技术,保证其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商品率和效益,根据国家《标准化法》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二、任务来源

据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文件精神编制。

三、编制过程

为编制本标准,收集汇总了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2013-2015年在江苏高邮、姜堰、海安、兴化、大丰等和安徽合肥、天长等20多个县(市、区)试验示范资料及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实施的不同播期、播量、肥料运筹栽培等试验中扬麦22的相关资料,包括品种特征特性、品质指标、抗逆性、产量结构、栽培技术、适应范围等数据,经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于2015年起草了本生产技术规程。

    四、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依据

    品种特性、产量指标依据国家区试结果、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权保护观察试验调研数据和2年间江苏高邮、姜堰、海安、兴化、大丰等和安徽合肥、天长等20多个县(市、区)试验示范结果,品质数据依据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结果,抗逆性依据区试及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抗性鉴定结果,栽培技术依据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的面粉标准、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技术规范(DB32/T 343.2—1999),采用规范的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适应范围依据品种审定结果确定。

    五、推广应用建议

本标准在江苏淮南麦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