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虫草防治

蝗虫

发布时间:2017-10-29 21:49 文档编号:

蝗虫俗称蚂蚱,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有1万多种,我国有上千种。成群发生后即被称为蝗灾。蝗虫危害的作物很多,其中禾本科受害最重,成虫和幼虫均可咬食作物,严重时将所有绿色植物咬食二空,形成赤地千里的惨状,是农业上的重点预测防治对象。以下重点介绍东亚飞蝗和土蝗两类。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是危害最重的蝗虫,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作物和杂草。以小麦、玉米、高粱、水稻、谷子、甘蔗等受害最重,一般不取食双子叶植物。成虫和若虫均可造成危害,严重时可将作物吃成光秆或全部吃光,造成严重减产,芸至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250毫米,绿色或黄褐色,头顶较圆,口器上颚青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散居型略呈弧状隆起,群居型较平直,中隆线两侧有棕色纵纹,前翅褐色,有许多斑点,后足发达,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其内侧基部黑色,近端部有黑环,胫节红色,外缘具刺1011个。卵囊圆柱形,每个囊内有数十粒卵,卵粒长筒形,黄色。5龄蝻虫体长约2640毫米,群居型红褐色,散居型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多为绿色。

 ()发生规律

东亚飞蝗以卵在土中越冬。由北往南每年发生代数新增,我国北方一般12代,重发期在干旱少雨的季节,可分为秋蝗和夏蝗两次危害高峰。该虫发生与气候、水文、地理及植被等有关,蝗灾主要发生在水旱交替的低海拔区,大水过后裸露的浅滩是蝗虫产卵栖息的佳所,往往易发蝗灾,尤其干早年份,蝗源多在浅湖低洼易涝地区,蝗虫在干旱季节取食量大增,随着龄期增长,食量不断增大,蝗蝻2龄以后群集于稀草地,并逐渐聚拢,一旦气候、水文等条件适宜就会起飞转移危害,其迁飞能力很强,主要咬食植株叶片及嫩茎、穗,严重时所过之处无存绿色植物。

 ()防治措施

重灾区要严查蝗虫动态,做好预报预测工作,一旦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必须采取有效的灭蝗方法,及时控制,防治指标一般为每平方米0.45头,防治时期为蝗蝻出土盛期至3龄前。防治措施:兴修水利,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并主动种植各种作物或林草,以提高覆盖度,造成不利于蝗虫生存发育的场所,也可造成其喜食食物缺乏,从而有效控制蝗虫发生。充分利用天敌,发挥其优势作用,可有效控制虫灾。药剂防治:要在临达防治指标前及时治理,严防群迁或起飞。可用毒土诱杀,用麦麸或米糠等100份,加水100份,及90%敌百虫(40%氧化乐果乳油)0.15份,混合后撒施于地中。地面喷施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久效磷、50%甲基1605乳油、50%马拉硫磷、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公顷11.5千克,对水,地面喷施;还可用4%敌马粉剂每公顷2530千克,喷粉防治。

土蝗

除东亚飞蝗外,其他蝗虫一般通称为土蝗,种类也很多,如短额负蝗、亚洲小东蝗、黄胫小东蝗、笨蝗以及中华稻蝗等。土蝗取食范围较广,除危害禾本科作物外,还危害棉、麻、花生、豆类、瓜类、马铃薯以及果蔬林木、杂草等,可将植物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部食光。由于土蝗一般不具迁飞性,故其危害较东亚飞蝗小,但在局部地区却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形态特征

多数与东亚飞蝗相似,只是体型较小,飞翔能力较弱。

 ()发生规律

以卵在土中越冬,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等,可出现世代重叠。其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有蝗蝻5头或成虫3头,笨蝗成虫为每平方米0.5头,防治时期应尽量在低龄蝗蝻时期。

 ()防治措施

方法、药剂同秀东亚飞蝗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