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虫草防治

金针虫

发布时间:2017-10-29 19:43 文档编号:

金针虫为叩头虫的幼虫,属多食性地下害虫,俗称铁丝虫、姜虫子,成虫俗称叩头虫。我国主要有3种危害最重,即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金针虫可危害多种作物(禾本科、薯类、豆类及棉麻果菜等),幼虫咬食种子、幼苗、幼根(被害呈不规则丝状)、块根、块茎等。沟金针虫在我国分别范围较广,但北方较南方重。

()形态特征

沟金针虫:成虫体长1418毫米,宽35毫米,雌虫较粗壮,雄虫较细长,棕褐色至深褐色,密被细毛,前胸背板半球状隆起,后角尖锐,后翅退化,鞘翅纵列不明显,老熟幼虫长2030毫米,身体扁平,多金黄色,体背中央有1细纵沟,臀节背面斜截形,密布粗刻点,末端分岔,内侧有1对齿状突起。

细胸金针虫:成虫体长89毫米,宽2.5毫米,暗褐色或黄褐色,密生黄茸毛,前胸背板略呈圆形,后角尖锐略向上翘,鞘翅狭长,每翅有9条纵列点刻。老熟幼虫体长23毫米,淡黄色,细长圆筒形,有光泽,臀节圆锥形,背面近基部有1对圆形褐斑,下有4条褐纵线,末端不分岔。

褐纹金针虫:成虫体长9毫米左右,宽3毫米,茶褐色,鞘翅上各有9条明显纵列刻点。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茶褐色,末端不分岔,但尖端有3个齿状突起。

三种金针虫的成虫均有叩头习性、假死性及趋光性,且对腐烂植株残体有趋性。

()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当年老熟幼虫8月份化蛹,9月份羽化,当年在原蛹室内越冬;越冬成虫3月出土,5月产卵于土下37厘米处,孵化后即开始危害,9月份进人第二次危害高峰,11月份开始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5月是危害盛期,可危害冬麦及春播作物种子及幼苗,9月份为再次危害高峰,危害秋播及大秋作物,幼虫在10厘米土温1018℃时危害最盛,11月开始越冬。在有机质含量较少、土质疏松的沙土地较严重(土壤湿度约15%18%)。该虫68月有越夏现象。

细胸金针虫:多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3040厘米),越冬成虫3月开始出土活动,5月为产卵高峰期,孵出的幼虫随即开始危害作物,6月份进入越夏期,9月份又开始进入危害盛期,1011月开始越冬。越冬幼虫35月份为危害高峰期,7月为化蛹期,8月份羽化后原地越冬。幼虫较耐低温,10厘米深土温712℃为危害盛期,超过17℃即停止危害,该虫春季危害早,秋季越冬迟,较严重。喜欢在有机质丰富、较湿的黏土地块生活(土壤湿度20%25%)。成虫对新鲜枯萎草堆有强烈趋性,故可用此来诱杀。有越夏现象。

褐纹金针虫:约3年完成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在5月份开始危害,6月份产卵,当年的幼虫即以3龄虫越冬,主要在9月份为第二次危害高峰。越冬幼虫3月份即开始危害,9月份为第三次危害盛期,第三年78月份化蛹羽化越冬。该虫适于高湿区(土壤湿度20%25%),常与细胸金针虫混合发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等地。

(三)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措施,可与棉花、油菜等金针虫不太喜欢的作物进行轮作。二是诱杀成虫,用新鲜草堆拌1.5%乐果粉进行诱杀,也可用黑光灯诱杀。三是药剂防治,若每平方米有虫45头即应防治,方法参照蛴螬。